• 首页
  • 研究方向
  • 组内活动
  • 成果论文
  • 组内成员
Home » 组员介绍 » 刘盛纲

刘盛纲

刘盛纲院士

刘盛纲

中国科学院院士 | 博士生导师

从未停止创新步伐 引领学校成为太赫兹研究核心单位

一、个人简介与学术身份

刘盛纲(1933.12— ),安徽合肥人,中共党员,教授,博士生导师,中国科学院院士(1980年当选),1990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,国际著名物理电子学家,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。

关键经历节点:

  • 1955年:毕业于南京工学院无线电系电真空专业,留校任教;
  • 1956年:调至成都电讯工程学院(现电子科技大学)工作至今,期间攻读苏联专家研究生并兼任翻译;
  • 1978年:晋升教授,曾任高能电子学研究所所长;
  • 1984-2001年:历任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副院长、院长,电子科技大学校长;
  • 国际任职:IEEE Fellow、美国MIT电磁科学院院士、联合国UNDP高级科学顾问、国际K.J.Button奖委员会成员等。

二、核心学术贡献

长期深耕电子回旋脉塞、相对论电子学、自由电子激光、等离子体物理、太赫兹科学技术领域,提出系列原创概念并建立核心理论,是国内外公认的学术先驱与带头人,主要贡献包括:

  • 理论体系构建:建立考虑空间电荷效应的ECRM动力学理论、磁化等离子体波导电磁波传播理论、相对论空间电荷波理论等,形成多领域完整理论框架;
  • 器件技术突破:研制我国首个电子回旋脉塞,提出“同轴双电子注回旋管”概念,成功研制国内首支0.22THz(40kW)、0.42THz千瓦级高功率太赫兹回旋管,填补国内技术空白;
  • 太赫兹原创方向:提出“电子学与光子学结合产生太赫兹辐射”原理,2012年相关成果发表于《Physical Review Letters》(PRL),被《Nature Physics》提前专题评述,认为“为片上集成辐射源提供新可能”。

三、太赫兹领域引领与推动

作为“我国太赫兹研究先驱”,从理论倡导到平台建设全程引领,推动我国太赫兹领域从起步走向国际前沿:

1990年
赴德国访问期间关注太赫兹研究,参与首届国际太赫兹会议筹备,率先意识到该领域战略价值。

2005年
主持第270次香山科学会议(“太赫兹科学技术新发展”主题),成为我国太赫兹研究里程碑,推动国内多单位筹建研究中心。

2006年
当选中国电子学会太赫兹专家委员会主任,成为国内公认的太赫兹学术带头人;推动电子科技大学成立太赫兹研究中心。

2008年
创建国际首份太赫兹专属期刊《Terahertz Science and Technology》,主持建立“中国太赫兹研发网”(世界四大太赫兹专业网站之一)。

2018年
带领团队争取到2021年IRMMW-THz国际会议主办权(该领域最大国际会议),获国际毫米波太赫兹会议“杰出贡献奖”。

四、代表性成果与荣誉

重大科研项目与成果

  • 牵头国家973项目“太赫兹重要辐射源、探测及应用基础研究”;
  • 推动电子科技大学牵头863计划“毫米波与太赫兹无线通信技术开发”(该校首个亿元级民口纵向项目);
  • 支持团队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“面向生物医学应用的新型太赫兹辐射源”;
  • 推动“太赫兹科学技术基础科学中心”立项(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,总经费8000万元)。

重要荣誉奖项

  • 1979年:全国劳动模范;
  • 1999年:陈嘉庚信息科学奖;
  • 2003年:国际K.J.Button奖(太赫兹领域国际权威奖项);
  • 2016年:IRMMW-THz Exceptional Service Award;
  • 2017年:教育部黄大年奖;
  • 2018年:四川省科技发明三等奖、国际毫米波太赫兹会议杰出贡献奖;
  • 1999-2001年:诺贝尔物理奖提名人,1987年国际马可尼奖候选人。

学术成果量化:获国家级/部省级科技进步奖30余项(含国家自然科学奖2项、国家发明奖1项),发表论文300余篇,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(含1项美国专利)。

五、主要著作与人才培养

代表性著作

  • 《微波电子学导论》:获电子部优秀教材特等奖、国家教委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;
  • 《相对论电子学》: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;
  • 《电子回旋脉塞及回旋管的进展》《刘盛纲学术文集》。

人才培养成果

累计培养:

  • 硕士研究生280余名;
  • 博士研究生80余名(含外籍博士生2名);
  • 博士后若干名,为物理电子学与太赫兹领域输送大批核心人才。

Next post: 胡旻

© 2025. All Rights Reserved.

Go to top